资讯首页 舆情监控 保险新闻 监管动态 汇保专栏 保险百科 投保攻略 保险视频制作
汇保网  > 保险新闻 > 保险,不行了么?

保险,不行了么?

来自: 民工君| 发布时间: 2021-07-09|浏览量:1328

中国平安作为多年稳定增长的大蓝筹,本是价值投资的典范,无数大佬为其摇旗呐喊,本人也曾受到感召,持有过两年的平安,但最后的结果不是太愉快,只是微利卖出。本来还在遗憾无法持有这个价值投资的典范,结果最近的新闻出来一看懵了:李驰也清仓平安了!

李驰是平安的十年铁粉,具有很强的代表性,其代表性就如但斌之于茅台,林园之于医药,但就是这样一位同志,却弃平安而去,再看看平安的股价,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,今年以来已经下跌了27%。其他保险也没好到哪去,人寿-16%,太保-23%,新华-23%,说是全军覆膜也不为过。

那为什么使得保险都这么惨呢?是发生什么事情吗?由于保险过于复杂,所以我只能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解读一下

要想知道保险有了什么问题,首先就要搞清楚它的商业模式,保险的商业模式十分复杂,但原理很简单,就是向公众承诺在特定条件下(如受伤、身故、财产发生损失等等)会赔付保险金,以此向公众获得资金,然后用这笔资金去投资,从而获得收益。巴菲特之所以要开保险公司,就是为了拿到这笔没有成本的资金。我们把向公众吸收资金这部分叫做负债端,投资这块叫投资端,那保险公司究竟是负债端出问题了,还是投资端出问题了呢?其实,两边都有问题

首先说说投资端,投资端其实比较简单,就是利率下滑带来的资产荒,保险销售总是在朋友圈喊着“锁定高利率,锁定4%年利率的产品”,这对保险销售的促进作用自然是起积极作用的。但同时这也给保险公司的投资带来了难度,如何在成本(利率)较高的情况下,获得收益?这是各家公司都需要面对的问题。

虽然不大可能再出现像96年那样,利率突然从10%下滑到1%给保险公司带来的利差压力,但在货币超发、各资产收益率持续下滑的情况下,维持一个比较高的收益难度还是比较大的,要想收益高,必须冒风险。

再说说负债端,负债端的变量就比较多了,负面因素也比较多:

1、消费者购买意愿的下降。保险实质上属于可选消费品,也就是所谓的“可买可不买”,虽然长期来看保险是必须买的保障,但短期看,有很多消费比他的优先级要高,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等日常消费,到教育支出、大件消费等等,保险的优先级特别低,很多时候都只能是“下次一定”,尤其疫情之后,居民收入受到比较大的影响,连下次一定都没有了;



2、网络渠道的冲击。随着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兴起,买保险再也不是只能线下买,网站可以买,微信可以买,连抖音快手也可以买。原来线下能选择的保险企业就那几家,但到了线上可选择的企业就多了去了,消费者对买的是平安还是小企业的保险其实并不是特别在乎,最在乎的还是性价比,网络渠道给了货比三家的条件。



货比三家的结果就是,原来的大企业需要用更具有性价比的产品来跟小企业竞争,利润自然也就少了;



3、传统的人海战术已经到了走不通的时候。据统计,我国每10个人就有1个是或者当过保险代理人,大多数保险代理人在用完自己身边的渠道之后就只能退出,然后有新人加入,继续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网销售保险,周而复始。平安是这招用的最好的企业,其最高峰有大概140万的代理人,给公司带来了持续增长,但现在只剩下不到100万,代理人数量已经连续两年下滑,意味着靠增加代理人数量来实现业绩增长这条路已经走不通;



4、其他理财产品的竞争。我国的国情是,居民的理财意愿一直很强,老一辈对消费型保险的兴趣不是很大,所以保险公司针对这一情况,都重点主打分红险、投连险等理财类保险。但现在随着理财知识的普及,大家更有意愿将钱放到基金、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上,而非债权、保险等固定收益类产品,即使是固定收益类,基金也有货币基金、债权基金与保险竞争,保险在与这些产品的比拼上,不具备特别明显的优势。


对于保险来说,这些都是比较难已处理的问题,那是不是保险行业会就此沉沦呢?我觉得不会。保险本质上还是一种好产品,是为买保险的消费者提供有力保障的产品,其在国外已经经历过数百年考验,仍然是不过时的常青树。但保险需要转型,从理财为主转型为保障为主,从线下代理人为主向线上线下皆重,保险代理人专业化、服务精细化、长效化,保险产品要比现在更加有吸引力,不把消费者当冤大头。

我相信在未来转型成功后,保险行业仍然会是具有吸引力的行业,但转型需要时间,也需要经历阵痛,希望各大保险公司能对转型做好充足的准备,不要让转型经历太长时间,经受太多阵痛。